首页 > IT业界 > 评论 > 正文

民企中选院士遭争议?为何鲜少人看到舆论另一端
2019-05-08 15:59   慧聪通信网      我要评论()
字号:T|T

两年一度的院士增选工作,以4月30日中国工程院正式公布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暂告一段落。原本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学术圈的行为,如今却带动了整个舆论场的纷纷议论,实因今年,在公布的531位候选名单中,有114位来自企业,这个数字已经创造了记录性的突破,百度的李彦宏、王海峰、阿里巴巴的王坚、比亚迪的王传福等都名列其中。

民营企业家能够当选院士吗?不仅能,中国科协办公厅还有意愿从2019年起加大从民企中推选院士的力度。2019年1月,曾经发布的文件提及了“要特别关注在企业、基层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贡献的工程科技专家”的明确要求。那么,引发众议的原因在哪里呢?

时间退回到2013年,在当年公布的173位候选人中,存在数十位三一重工的企业高管,来自公众的舆论曾一度让“管理院士”声名狼藉。因此,可见备受质疑的,并非企业高管当选院士这件事本身,而是商界人物身份与让人肃然起敬的科学家们之间似乎有条难以言说的鸿沟。

但事实是,当我们用“院士”的标准来看这些民营企业家们,便很容易看到他们的“商业”属性,而忽略掉他们的“价值”属性。

企业“院士”的客观依据技术贡献成硬核标准

“首先必须是科学家”,这已经成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先决条件,诸如在上个世纪,我国的饶芳权、叶可明、袁晴棠、刘玠等正属于这类实至名归的院士,他们不仅拥有名闻遐迩的科研成就,还将其精心管理的企业一步步带向巨大成功;在国外,比尔盖茨、乔布斯等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但是作为用技术创造全新行业、带来生活体验的他们,为消费者和整个社会创造了极大价值,因此也获选院士。

由此可见,无论是科技攻关还是企业管理,将创新作为科学的出发点,已经成为“科学家”本真意义的所在,也是“院士”真正价值的体现。不仅如此,在很大程度上,企业的商业属性与价值属性并不冲突,市场为技术的落地和成果检验提供了重要场所,因此以独眼视之未免有失偏颇。

再来看这次来自民企的“院士”候选人。阿里巴巴的王坚绝非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甚至都不是技术出身,然而他开创性地抓住了互联网时代很具想象力的一个风口——云计算。在王坚的带领下,如今的阿里云可以在工业、交通等多领域具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创造一种空前的能力,是否满足院士条件?

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在10年前就强调了“新能源汽车”时代,这个“预言”如今正在变为现实。正是基于对电池领域的了解和持续的技术研发,让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3年全球位列*,全球专利申请量2.2万件,甚至以此吸引来了“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目光。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智造”,是否有资格当选院士?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凭借独到的眼光将百度从搜索引擎的起点,一路推向了人工智能的时代风潮。上个世纪,尚在美国的李彦宏就通过“超链接分析技术”的专利奠定了现代搜索引擎发展趋势。转向AI领域后,百度在无人驾驶、智能语音、智能家居、医疗、教育等多领域持续布局,将技术转化为为社会提速增效的智慧?

民企入选“院士”或将为社会技术革新创造局面

其实,公众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院士名誉的一种监督,尤其是一些似乎专属于企业者的“管理院士”等暧昧概念在工程院的登堂入室,一方面引发了公众的舆论哗然,没有强有力的当选资格;另一方面,对一些真正在技术领域有建树的人士和企业家而言,也是一种无形讽刺。

但从今年的院士候选名单来看,并非“管理”名头在先,而是让学术道德和技术贡献更加回归本源,更加重视参选者在各自领域的硬核技术贡献。无论是李彦宏、王坚、王传福还是王海峰,他们的硬核贡献在整个社会都可以实现“跨行业的有目共睹”,因此公众舆论的确有必要回归理性,一个技术人士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他们的技术贡献和社会价值,让“院士”称号名副其实。

与此同时,企业家当选院士,还是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改变的重要举措。一个层面来讲,企业距离技术的成果和市场投入更为接近,企业家比科研学术端的科学家们更多掌握着科技转化的维度,实现让科技直接落地民生;另一个层面,在世界范围内,众多的杰出科研成果都出自于民间企业,朗讯科技公司旗下的贝尔实验室,100年内诞生了7个诺贝尔奖。而中国当下让更多民企去涌现院士,正是改变国内科研人员分布格局的有效措施。

就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与此同时,自2012年起,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经连续5年超过60%,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却仍是院士的“荒原”,这显然与国民经济的结构不相符,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研创新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作用。

“民营企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了”、“民营企业家又迎来了一个春天”,在众多的网友舆论声量中,一些理性的声音开始呈现出来。事实上在民营企业家入“院士”这种并非“是非”可以简单评述的事件中,用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评价就更加尤为重要了。在“企业”身份的背后,在舆论的另一端,这些企业家的技术实力和社会贡献,同样不应该被忽视。

联系电话:13811959286

IT频道纠错邮箱:erjuner@163.com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8 newhua.com 宿迁市牛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