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评论 > 正文

可穿戴设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大幅降价方可走向主流
2014-11-18 10:16  牛华网  巧艳 编译  我要评论()
字号:T|T

1

导语:上个月,Google X实验室负责人阿斯特罗·泰勒(Astro Teller)接受《名利场》杂志采访时表示,可穿戴设备想要成为人们脸部或者是身体的一部分,必定会历经一个“艰难”的销售过程。究竟有多难?首先,可穿戴设备必须足够实用,能够让用户心甘情愿使其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另外,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在内的可穿戴设备还必须大幅降价,这样才能够走向“主流”市场。

以下为文章全文:

可穿戴设备应大幅“降价”

继智能手机之后,智能可穿戴已经成为高科技市场中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可穿戴设备并未获得消费者的普遍接纳。究其原因,除了外形设计千篇一律,实用性不大之外,“高昂”的价格也是阻碍其走向主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此,泰勒认为,谷歌眼镜以及其他可穿戴设备应该大幅降价,这样它们才会有希望真正成为主流产品。

泰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售价每降低两倍,认真考虑要不要入手这款产品的用户就能增长10倍,这个规律放在定价颇高的新品身上尤为明显。”

泰勒指出:“对于诸如3040美元的可穿戴计步器这一类的产品,降不降价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对于一块200美元的手表或者是眼镜,效果就不一样了。”

当前,谷歌眼镜的售价为1500美元,将售价降低两倍之后为375美元。不过,谷歌对于谷歌眼镜未来的具体售价以及何时降价拒绝发表评论。去年,谷歌的销售额为600亿美元,盈利130亿美元。对于这样一家坐拥亿万身家的公司来讲,“亏本”处理一款产品完全是其可以承受得起的。

“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谷歌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因为它希望谷歌眼镜能够走向主流,破除外界对其“新奇小玩意”的定位,这远比收回研发成本更重要。

经过拆解专家认证,谷歌眼镜的组件总成本为150美元。这也就是说,谷歌眼镜当前的售价较其真实成本溢价900%

谷歌眼镜是由Google X实验室研发而来的,该部门还研发无人驾驶汽车、谷歌隐形眼镜、高空热气球联网等项目。当前,谷歌眼镜是可穿戴设备市场中“知名度”最高的产品,它引领着尖端科技市场。

未来几年,可穿戴设备将逐渐走向主流,被消费者所接纳。市场调研公司IDC预测,自今年年底到2018年,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增加五倍至1.119亿部。

然而,当前可穿戴热潮仍然停留在产业和技术层面,“叫好不叫座”是可穿戴设备当前面临的最大障碍。

实际上,“价格过高”是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最大问题,谷歌并不是唯一一家面临定价问题的公司。苹果的首款可穿戴设备Apple Watch将于明年年初开始发售,起售价为350美元,而三星和索尼智能手表的定价也是在几百美元。

“隐私”问题

除了价格过高之外,“如何融入整个社会”是谷歌眼镜面临的另外一个大难题。目前,谷歌眼镜已经在某些商业酒吧和餐馆等公共场所被禁止使用,而在公共场合使用谷歌眼镜的用户甚至得到了“眼镜混蛋”(Glassholes)的不雅称呼,这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谷歌眼镜不被社会所接受的事实。与此同时,立法机构也在考虑谷歌眼镜对于行车安全的影响。另外,上周末,路透社发布文章称,由于谷歌眼镜迟迟未成气候,导致开发者对其兴趣和信心减退。

泰勒表示:“带着有摄像头和通话功能的智能手机到影院看电影,你会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但是把同样的功能放在眼镜上,你就会相当排斥。”

泰勒称:“当人们知道‘虽然你不愿意让我拍你,但是戴着眼镜我随时可以拍你’的时侯,他们产生厌恶感是很自然的。但是,这并不能够宣告谷歌眼镜的失败。关于隐私问题,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泰勒认为,这种情况将在未来发生改变,谷歌眼镜只不过是用户穿在身体上的一个连接设备,每个设备都有不同的用途,“一器百用”的时代已经过去。

走向“主流”是最终使命

两年前,当谷歌推出谷歌眼镜的时候,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学术探索”。当时,谷歌表示,我们拥有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平台,它具备很多功能。

如今,谷歌已经开始认识到,谷歌眼镜只不过是众多可穿戴设备的其中一员,走向“主流”才是它的最终使命。

为了推广谷歌眼镜,谷歌还试图让其变得更加时尚。今年1月份,谷歌为谷歌眼镜新增了一个处方框架选择。两个月后,谷歌与雷朋和奥克利等制造商签署了协议,授权它们为谷歌眼镜制造框架。

今年5月份,谷歌宣布聘请曾在CKCoachGap等品牌工作过的时尚专家Ivy Ross来担任谷歌眼镜的负责人。所有的这一切均表明,谷歌希望谷歌眼镜在推向大众市场之际,能够将自己定义为一款时尚产品。(许巧艳)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可穿戴设备 降价

责任编辑:许巧艳

我要评论

已有 位网友参与评论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